【 第一幕墻網(wǎng) 】
提要:建筑由于其不可移動又不易腐朽性,成為歷史留下的人類輝煌業(yè)績的見證。他們自命“天子”,擁有全國的一切,可以動用全國的財產(chǎn),隨心所欲地建造最宏偉的宮殿,最浩大的園林,還有能見證他們“不朽”的最壯觀的陵寢。
建筑由于其不可移動又不易腐朽性,成為歷史留下的人類輝煌業(yè)績的見證。當你站在宏偉的金字塔下,仰望它高高的塔頂,走近巍巍的帕臺農(nóng)神廟,觀賞她那巨石構筑的梁柱,或是登上北京的景山,縱覽故宮的金碧輝煌,無不驚嘆古人的驚人意志和高超智慧。 筆者經(jīng)常涉獵中外建筑,尤其是古建筑,漸漸地發(fā)現(xiàn):這些古代建筑的功能屬性大致可以分為兩類:一類是為“神”而建造的,即神殿、教堂、寺廟等宗教性建筑;一類則是為“人”,準確地說是為人的最高統(tǒng)治者而建造的,如宮殿、園林、陵寢等世俗性建筑。 神的建筑:信仰的敬畏 神的建筑,如上文提及的帕臺農(nóng)神廟,其東西兩面各17根、南北各8根巨大的多利亞立柱,底座直徑2米,高19米,全是巨石構建,在近2500年前的古代,全憑人工操作,其難度可想而知。她看上去如此宏偉、莊重而勻稱,是運用了幾何學“視覺矯正”原理的結果。而其周圍檐壁160米長的愛奧尼亞風格的裝飾帶,500人物的雕刻面貌各異,栩栩如生。周圍墻壁上92塊方形間板浮雕,表現(xiàn)的是希臘人與波斯人的殊死搏斗。殿內前廳聳立著一尊12米高的雅典娜女神雕像,系黃金與象牙鑲嵌而成,工藝非凡。技術與藝術的高度統(tǒng)一及其完美性,使這座建筑成為歐洲石構建筑的典范。 歐洲人的創(chuàng)新意識是相當活躍的,他們并不把某一種成功的典范性風格作為永恒不變的美學法則,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更新?lián)Q代。古羅馬時期,雖然人們也強調學希臘,但絕不是表面的繼承,而是進行了重要的改造。同樣是帕臺農(nóng)神廟,如現(xiàn)在仍完好地聳立在羅馬的那座,就與希臘的大異其趣:她不再是平頂、立柱、長方形,而是圓形、天窗式穹頂。羅曼時期(10-12世紀)則采用了券拱技術和尖頂風格,它的代表作就是已成為世界遺產(chǎn)的比薩大教堂以及德國西南的施帕耶大教堂。中世紀末期的哥特時期(12-14世紀)更產(chǎn)生了一系列教堂建筑的杰作,它們以高度的肋拱技術和峭拔的尖頂風格著稱,如以建造時間之長創(chuàng)下紀錄(斷續(xù)600年)的兩座教堂即德國科隆大教堂和布拉格圣維塔大教堂,以及法國巴黎圣母院(用了182年)、英國西敏寺(用了272年)和意大利米蘭大教堂(斷續(xù)共511年)等。文藝復興時期,建筑師們摒棄了哥特建筑那象征宗教統(tǒng)治的高聳峭拔的特征和拉丁長方形造型原則,形成了以正方形為平面造型的格局,并以諧調、對稱、莊重為審美法則,留下了諸如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、佛羅倫薩主教堂等不朽杰作。但文藝復興的建筑規(guī)范被17、18世紀的法國古典主義者尊為永恒不變的美學定律,于是以意大利為中心的南歐和中歐地區(qū)興起了一股反叛性很強的巴洛克美學思潮與之相抗衡,產(chǎn)生了一批不同凡響的宗教和世俗建筑,前者的最有名代表作當推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橢圓形廣場,其他如奧地利多瑙河畔的邁爾克修道院、維也納的卡爾大教堂、布拉格的圣尼古拉斯大教堂等都是巴洛克的重要遺產(chǎn)。 歐洲的浪漫主義運動因時間較短,在教堂建筑方面沒有留下什么值得一提的東西。然而現(xiàn)代主義運動興起的一個多世紀以來,盡管思潮翻滾、流派迭出,但西方人對于神的建筑的虔誠仍留有遺風。最典型的例子恰恰出現(xiàn)在最早也最前衛(wèi)的建筑師那里,即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