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第一幕墻網(wǎng) 】
提要:伍江 同濟大學副校長、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,上海市領軍人才。一種建筑行為,變成了一種藝術行為,而且2000多年來不僅深刻影響了希臘人、羅馬人、歐洲人、美國人,還影響了中國人,這是建筑藝術的魅力所在。
來源:中工網(wǎng) 建筑所追求的審美藝術 中國園林,它跟建造技術的進步?jīng)]有什么關系,它跟建筑的好用不好用也沒有太大關系,它不像西方那樣強調(diào)建筑本身的藝術造型,而是完全追求另外一種空間藝術。 人類的建造技術不斷提高和完善,在發(fā)明鋼結構之前用石頭造建筑幾乎到了極限。接下來怎么辦?通過視覺藝術效果來讓建筑“感覺”更高。這時就產(chǎn)生了哥特式建筑。代表性作品如巴黎圣母院,立面只有60多米高,但是讓人感覺高聳入云。它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手段而不僅僅是技術手段,讓你感覺到它的高大。比如說柱子做得很細,把一根柱子做成好像是幾十根柱子綁在一起,叫做束柱,因為柱子看上去很細而顯得房子很高。再如所有的窗也都做成尖的,還在建筑中心部位加了個近百米高的尖塔,讓人感覺更加高。還有大量彩色玻璃的應用,更增加了精神震撼力。作為當時人們所能夠寄予最大精神寄托的建筑對象,教堂成為歐洲中世紀最具代表意義的建筑。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,建筑不再追求讓人難以企及的高度,而轉(zhuǎn)向追求平和。古羅馬的建筑風格被用來抵制哥特式風格的“非人性”。如圣彼得大教堂雖然造到了100多米高,但卻毫無哥特教堂中的那種神秘和陰暗,有的只是光鮮和奢華。人性在文藝復興的大旗下得到了解放。 再往下是巴洛克建筑。建筑的高大已不是進步的象征,藝術形式的新、奇、特再次成為建筑精神感染力的來源。巴洛克以強烈的體型凸凹和扭曲、光影的對比和變化在歐洲風靡一時。 到了18、19世紀,古羅馬也好,希臘也好,巴洛克也好,文藝復興也好,全都浮上臺面。那時候建筑師造房子,看你有多少本事,就取決于你到底懂多少歷史上的風格,你懂得越多越有本事,你能夠把更多的東西放在同一個房子上你就是最高的設計高手。這方面的代表性建筑是巴黎歌劇院,建成距今130年了。它把歷史上所有能想得出的手段全部放進去,建筑史上稱之為“折中主義”。 再看中國。中國社會發(fā)展比西方要平穩(wěn)得多。每隔兩三百年換個朝代,然后又重來。體現(xiàn)在建筑上就是基本上很少有變化。西方人在各個時期追求的東西,中國人在同一種建筑里面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。第一,里面能住人,能用;第二,這個建筑要有很合理的結構支撐它,要結實;最后,這個建筑要得體,要莊嚴,要符合中國哲學的審美標準,能體現(xiàn)建筑主人的尊嚴。 中國建筑中最重要的構建之一——斗拱,有人說它是建筑屋檐出挑的結構支撐,有人講它是中國建筑特有的裝飾構件。這個小小的奇特的木頭構建,融合了建筑的功能、技術、藝術、工藝等各種意義,是中國傳統(tǒng)建筑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(fā)明。當然,如果把斗拱簡單地理解為一種象征性形象,并將其放大幾百倍做成一個建筑的造型,就有點太夸張?zhí)唵瘟恕?/p> 再比如中國建筑里面最偉大的部分——中國園林,它跟建造技術的進步?jīng)]有什么關系,它跟建筑的好用不好用也沒有太大關系,它不像西方那樣強調(diào)建筑本身的藝術造型,而是完全追求另外一種空間藝術。所以外國人看中國的園林很容易被感動,因為中國的建筑藝術不是通過建筑實體,不是通過技術的進步來實現(xiàn)的,而是通過一種空間的意向、感受和境界來達到的。你要體會到園林藝術的真諦,你得在里面走,所謂步移景異、觸景生情。 當然中國很大,中國建筑不能用一種模式來概括。北京的四合院、江南的民居、福建的土樓,都是各具特色的建筑。但是不管東西南北,不管是什么樣子,中國的建筑跟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。除了皇宮、廟宇之外,中國建 |